文理不分科改革进程
我国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始于2014年,国务院颁布《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,不分文理科。
同年,浙江、上海成为首批试点省市,对高一新生全面启动“3+3”新高考模式。2017年作为新高考元年,34万余浙沪学子成为我国第一批参加新高考的考生。
此后,改革逐步推进,截至2025年,除西藏外,已有30个省市正式启动“文理不分科”的新高考改革。2025年,陕西、山西、四川、云南、河南、内蒙古等地实行“3+1+2”新高考模式;
新疆则从202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,到2027年实行“3+1+2”新高考模式。
展开剩余65%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变化
考试科目调整
“3+3”模式:首批试点的浙江、上海采用此模式,考生在语文、数学、外语基础上,从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。 “3+1+2”模式:如四川、陕西等省份采用,“3”为语文、数学、外语;“1”是从物理、历史中选1门;“2”是从思想政治、地理、化学、生物中选2门。赋分方法
选择考首选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呈现,再选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呈现,等级转换计分方法各省份另行制定。
志愿填报
转变报考侧重:学生报考由侧重“学校”向“学校+专业”转变。 志愿数量不同:不同省份设置最多可填报的志愿数量在24个 - 112个之间。 填报方式多样:常见的有“院校专业组”和“专业(类)+院校”两种方式,各省情况不同。考试机会
两次高考:浙江和上海实行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。 英语两考:上海、浙江、天津明确英语一年两考,部分省份英语(含听力和笔试)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,考生可选择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,减轻高考压力。教学方式
选考科目的不同使高中教学进入“走班制”时代,未来高中生可能不再有固定班级和朝夕相处的同学。
文理不分科的意义
对学生的意义
规划未来发展:选科能让学生提前对未来发展做出规划,更理性地选择专业和学校。 促进文理交融:打破文理科隔阂,避免学生陷入文科空谈或理科机械世界观,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。对教育的意义
推动教育改革:是近年来教育界的重大变革,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。 实现多元录取:形成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。改革面临的挑战
新高考改革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,学生选择权加强引发功利选科现象,导致部分科目“遇冷”,最典型的是“弃考”物理和化学。
发布于:浙江省